首页 资讯 正文

文化中国行|陕西检察“益心为公”:从安塞腰鼓到洋县黄酒的非遗守护

体育正文 137 0

文化中国行|陕西检察“益心为公”:从安塞腰鼓到洋县黄酒的非遗守护

文化中国行|陕西检察“益心为公”:从安塞腰鼓到洋县黄酒的非遗守护

非物质(wùzhì)文化遗产承载着特定族群的历史记忆、审美基因和文化观念,是维系民族精神根脉、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2024年(nián)11月(yuè)以来,陕西检察机关(jiǎnchájīguān)深入开展“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bǎohù)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将检察监督履职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度融合。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高洁说:“不仅要保护好有形的文物,还需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全省检察机关积极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用(yòng)法治力量守护文化根脉,让陕西古老的非遗瑰宝焕发(huànfā)时代(shídài)生机。” 益守护,为(wèi)安塞腰鼓正本清源 “看到检察机关对非遗文化保护(bǎohù)如此上心,我们传承人心里暖得很。”安塞腰鼓国家级传承人刘延河说。他的感慨源于延安市安塞区检察院办理(bànlǐ)的督促保护安塞腰鼓行政(xíngzhèng)公益诉讼案。 2023年(nián)10月,“益心为公”志愿者向安塞区检察院反映(fǎnyìng)部分自媒体和网络平台存在对安塞腰鼓的历史、寓意、传统动作错误宣传和曲解的情况。经走访调查,安塞区检察院还(hái)发现非遗传承人(chéngrén)称号被(bèi)不当使用或(huò)冒用、传承梯队“青黄不接”等问题(wèntí)。为加强安塞腰鼓保护传承,该院召开听证会,形成整治网络乱象、规范传承教育、加大保护力度的一致意见。会后,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保护安塞腰鼓。 行政机关立即开展网络违规(wéiguī)(wéiguī)信息清理(qīnglǐ)(qīnglǐ)整治,针对以歪曲方式使用安塞腰鼓等问题,规范自(zì)媒体账号47个,清理违规信息230条,在官方抖音账号发布规范教学视频;制定非遗保护传承实施方案(shíshīfāngàn),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全区20所中小学实现腰鼓课程全覆盖;设立田野保护区,编纂标准化教程,组织常态化培训,新增合格腰鼓手(shǒu)1200余名。案件办结后,安塞区检察院在区非遗保护中心挂牌成立“文化遗产(wénhuàyíchǎn)保护检察服务中心”,并与多家行政机关会签文化遗产保护协作意见,凝聚保护合力。 重传承,让凤翔陶罐重塑(zhòngsù)新生 “有了新学徒、新作坊,咱是越干越有劲!今年我们村合作社(hézuòshè)的彩绘陶罐订单(dìngdān)涨了三成,已经走出陕西,远销到山西、黑龙江等地了……”2025年3月10日,宝鸡市凤翔(fèngxiáng)区检察院在办案“回头看”,走访凤翔陶罐制作技艺传承人周永科时,听到他(tā)高兴地说。 凤翔(fèngxiáng)陶罐制作技艺是省级非遗(fēiyí)项目,仅有一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rén)周永科,年龄较大,经营周氏老窑口勉强维持。窑口资金短缺,窑室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凤翔陶罐存在失传风险,同时销售市场萎缩。类似的传承危及还存在于凤翔草编技艺、西府曲子(qǔzi)等非遗项目。针对上述问题,2024年9月,凤翔区检察院向行政(xíngzhèng)监管部门提出检察建议,并邀请(yāoqǐng)属地政府、行政机关、非遗传承人等召开座谈会,探索非遗系统性保护(bǎohù)和有效传承发展的途径。 在检察院督促下,行政机关在文化馆设置了陶罐制作(zhìzuò)技艺展区,推荐周永科申报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举办三期陶罐制作技艺专题(zhuāntí)培训班,培养学徒。申报专项经费15万元,用于(yòngyú)修缮非遗工坊、加固窑室,做好技艺记录传承。帮助(bāngzhù)周永科成立陶罐展室,邀请他参加区国庆文化活动等展示技艺,走进(zǒujìn)中小学社团活动讲解、展示陶罐制作方法。指导窑口顺应(shùnyìng)市场需求,开发创作新产品(chǎnpǐn),提高“造血”能力,丰富产品品类。 “一枝独秀不是春”,非遗(yí)保护需要(xūyào)全盘着力(zhuólì)。在检察院和行政机关共同推动下,区政府成立了非遗保护工作专班,修改完善《全区非遗保护管理办法》,落实每年20万元专项保护经费,以彩绘泥塑等非遗项目为龙头带动(dàidòng)陶罐制作、草编等技艺产业化发展。 促发展,助洋县黄酒产业(chǎnyè)振兴 洋县(yángxiàn)谢村黄酒承载商周至唐宋的(de)文化基因,其“三浆四液”古法酿造技艺入选省级(shěngjí)非(fēi)遗名录。2024年,洋县检察院在(zài)与秦创原知识产权检察保护联系点某酒业公司开展党建共建活动中了解到,部分酿酒作坊使用工业速成法替代传统工艺,却在包装标注“谢村同源”字样,存在产品安全隐患,威胁消费者(xiāofèizhě)健康。非遗传承人痛心疾首:“工序的毫厘之差,毁的是三千年的文化筋骨!” 2024年7月,洋县检察院启动行政(xíngzhèng)(xíngzhèng)公益诉讼检察程序,深入酿酒作坊查明案情,与行政监管部门进行(jìnxíng)磋商。在检察院的跟进监督下,行政机关开展“黄酒清源”专项整治,对21家生产(shēngchǎn)经营单位全覆盖检查,重点核查资质、标识、原料、质量(zhìliàng)四项(sìxiàng)指标,对4户违规作坊下达(xiàdá)整改通知书。专项整治后,产品标签标示合格率提升至95%,原料可追溯体系基本建立,黄酒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曾因仿冒被查的小作坊拿着齐全的生产资质证书坦言:“酿良心酒才是(shì)真传承!” 斩断乱象只是治标,让(ràng)非遗(fēiyí)“活”下去才是根本。以办案为契机,2025年初,洋县检察院助推某“黄酒曲制作技艺”入选市级非遗名录、酿酒(niàngjiǔ)工坊晋升省级非遗工坊。推动行政(xíngzhèng)机关指导某酒业公司牵头制定《“谢村黄酒”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为传统工艺注入法治基因。“保护非遗技艺就是(jiùshì)守护文化基因,捍卫发展命脉。我们将(jiāng)深化‘检察监督+行政执法’协作,让千年技艺酿出乡村振兴(zhènxīng)新滋味。”检察官在洋县黄酒产业座谈会上如是说。 加强非(fēi)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shì)穿越千百年的守护和传承。随着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不断深入,陕西检察机关将持续强化履职担当,以法治力量保护好(hǎo)、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非遗保护的参与感(gǎn)、认同感、获得感,让优秀传统文化永续(yǒngxù)传承。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刘源源(yuányuán))
文化中国行|陕西检察“益心为公”:从安塞腰鼓到洋县黄酒的非遗守护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